觚(gū) 觚,饮酒器和礼器。盛行于商周时期,作用相当于酒杯。造型为圆形细长身,喇叭形大口,侈口,细腰,圈足外撇。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,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。商早中期,觚的器身较为粗矮,圈足”部有一“十”字孔。商晚期至西周早期,觚身细长,中腰更细,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,圈足上无“十”字孔。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,器身常饰有蚕纹、饕餮、蕉叶等纹饰。西周后期,肌逐渐消失。 觚食饮酒器。《论语•雍也》:”觚不觚。”《集解》引马融注云:“觚,礼器也。”《说文•角部》:“觚,乡饮酒之爵也;一曰:觞受三升者谓之觚。”觚之与觯,古籍记载颇有混淆处,如《考工记》:“梓人为饮器,勺一升,爵一升,觚三升。”郑玄注云:“当为觯。”《仪礼•燕礼》:“主人北面盥,坐取觚洗。”郑玄注:“古文觚皆为觯。”又“公坐取宾所媵觯”。注云:“今文觯又为觚。”而《韩诗》云“二升曰觚”,上言三升为觚,因而古籍对于觚的容量解释也不相同。现今考古界所通称之觚,乃沿用宋人所订之旧名,是否即为古籍中的觚,无由证明,因商周之觚铭中皆无自名,但据形体定为饮酒器,还是可信的。商代早期有一觚,其口部半封顶,并有一流可饮,是为饮器的直接证明。 觚与爵是一组最基本的青铜器,常伴随出土,也有和斝成组合的。郑卅州白家庄三号墓,小屯338号墓中均出土二觚、二爵、二斝。其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,圈足常无狭的边圈,少数的也有。初见于商代早期,基本形体有以下数种: 一、半封顶流口式 中腰收缩,上口喇叭形封顶似商早期的盉状,而出有一流槽可倾酒,圈足上有大十字孔。此器仅一见,今在河南开封。商早期器(图1)。 顶流觚 原物藏于河南开封市博物馆 图1 二、宽体式 上口似喇叭而倾度不大,胴体较粗,器底约在通高的三分之二处。圈足约高三分之一左右,其上有大十字孔(图2)。 兽面纹觚 商早期 图2 三、宽体侈口式 器形如上而宽,口侈大,圈足上有大十字孔。商早期器(图3)。 四、束腰式 器形中等,胴体收缩,最小径在体形中段,圈足上有大十字孔。商早期器(图4)。 兽面纹觚 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 图4 五、低宽体鼓腹式 商代早期觚的外形一般没有突出的器腹,少数的接近器底的腹部鼓出。商早期器,是为后期觚的滥觞(图5)。 六、高体束腰式 与早期觚形式相似而形体中段更为细长,如藁城台西村兽面纹觚,圈足上也有大十字孔。商中期器(图6)。 七、低体细腰式 中段明显收缩,圈足上部有较小十字孔,或仅有十字形而不穿孔,晚期后段的连十字形痕迹也没有。商晚期器(图7)。 八、高体细腰式 形制同上而体形较高而细,喇叭口为斜张或更甚。商晚期器(图8)。 兽面纹觚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图8 九、高体细腰翻口式 器自颈以下如二式而喇叭口与通常不同,周缘外翻而平张,这是在晚期中较迟出现的形式之一。商晚期器(图9)。 兽面纹觚 上海博物馆藏 图9 十、低体鼓腹式 器体短、腰皆较粗,腰部鼓出,从整体比例看,器形较低。随晚期器(图10)。 十一、高体版鼓腰甚粗式 器形鼓、腰皆甚粗,接近尊类器,个别的圈足甚高和娅相近,形制比较少见。商晚期器(图11)。 十二、低体粗鼓腰平腹式 整体较粗,腹微大而平,器颈甚短,口侈而不翻唇。商晚期器(图12)。 父己觚 河南安阳殷墟西区出土 图12 以上诸式中的十、十一式,亦见于西周早期。但以整体而言,西周觚趋向衰落,很可能用漆木觚替代了青铜觚,考古发掘中已有此现象。但西周青铜觚也有较为特殊的,是中腰甚细的觚,出土于扶风庄白,体形比例皆细长。 一、甚细腰喇叭口式 自圈足以上皆作细体管状喇叭形,外观无腹(图13)。 二、腰极细式 腰之细如笔管状(图14)。 以上两式是为西周早期觚的独特形状。 参考资料 1. 马承源.中国青铜器.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章内容说明 本文根据“马承源.中国青铜器.上海古籍出版社”一书的相关章节整理而来,本站免费发布,仅供网友学习使用,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,谢谢。 图片说明 文章图片根据原书所示图片配图,黑白图片为原书配图,彩色图片通过百度图片搜索同物图片而来,拍摄者无法查询,目前为免费使用,图片版权归原拍摄者所有,图片拍摄者(所有者)若发现本站使用了您的图片,可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愿意与您协商,为您的图片支付适当的费用,若协商不成,我们会对图片进行删除处理,感谢您的理解。 |
Copyright © 2001-2012 | 文正文化网 版权所有|沪ICP备12013690号-1 | GMT+8, 2022-8-18 21:14